2、鼓励式教育
我们看到的谷爱凌,自信,要强,要做就要做最好。
这跟家庭的教育理念有关系。
她是在一个充满了爱与鼓励的环境下长大的。
谷爱凌从小自由调皮,爬树上房揭瓦。
妈妈没有严厉喝止,而是从中看到了女儿的运动天赋。
谷燕说:自己觉得特别幸运。
因为喜欢滑雪,就想找一个陪玩的。
结果女儿比自己滑得更好。
在旧金山的家里,谷爱凌和妈妈、奶奶(应该是外婆)住在一起。
谷爱凌说:从小,奶奶就特别爱说:我们爱凌是最棒的。

钢琴考了三级,奶奶会说:你弹得跟十级一样好。
跑步的时候,跑了第二名,奶奶也会在人特别多的地方,特别大声地用英文喊:爱凌最棒了!

13岁,第一次参加成人比赛,初战失利,她摔倒在滑雪场。
回到妈妈的怀抱,妈妈没有第一时间给她复盘,没有责备。
而是紧紧抱住女儿,说“我为你感到骄傲”。

即使回到酒店,生病的爱凌自己主动研究参赛资料。
妈妈还是说:没事,咱们重在参与。

爱凌不解:为什么呀?
妈妈说:因为咱们还生病呢。再说还没跳过这样的跳台,所以先适应就行。
任何时候,都不给孩子压力,这是什么神仙教育?
这样的鼓励与欣赏,让谷爱凌从小,就用“最好”来要求自己。
这不是被迫的,而是自发性的。
三代女性的积累,成就一个真正的power girl!
谷爱凌在面对失利时,始终是从容的。
冬奥会第二跳,她也摔倒了。
可她朝着镜头,笑着挥手,轻松自在。
她对赢有强烈的渴望,对失败,却没有恐惧。
她一路在鼓励的环境下成长,早就明白,即使输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她会对网络上的恶语勇敢回应:不喜欢我是你们的损失。
也会像一个小太阳,暖心安慰比赛失利的选手。
得到了太多爱的孩子,有足够的能量,去影响别人。
比起成为一个厉害的人,自由、丰富、快乐,勇于尝试,是妈妈对她最大的期望。
谷爱凌觉得,爸爸是哈佛毕业的,妈妈是斯坦福毕业的,自己必须得上斯坦福。
每次说这样的话,妈妈都会告诉她:你不必需要上斯坦福,你上什么学校,只要你自己特别喜欢,但是更重要的是,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。”
因此,13岁的谷爱凌就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认识:
我想当一名职业滑雪选手,但前提是它能给我带来快乐。目前为止目前滑雪是我的爱好,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。但如果长大后,滑雪不能给我带来快乐,我就不会做职业选手。
都羡慕谷爱凌手中的大女主剧本,可又有几个,能做到她妈妈那样?
从小到大,她不会要求孩子变成某种“成功”的样子。
而是像对待一颗种子,给她土壤,引导她成长,让她自己开花结果。
在她身上,有一种可贵的底气。
那是一个被爱和被包容鼓励的孩子,身上才有的特质。
家教很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