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、拒绝内疚式教育
看纪录片《谷爱凌:我,18》,有一个细节很打动我。
谷燕一直把谷爱凌当成朋友,一起成长。
她经常对女儿说:你不用感谢我,你一点都不欠我的。
我谢谢你就行了。

这句话真的让人很触动。
培养一个滑雪运动员,是很费钱的。
但是妈妈没有说:我为你花了多少钱,你一定要争气,要拿到什么奖。
她说的是:你一点都不欠我。
这样宽容的教育,反而让谷爱凌无比自律。
她有强大的内驱力。
第一次参加成人组比赛失利,加上生病,她的状态很不好。
尽管妈妈一直说没关系。
好强的谷爱凌却说:飞了这么远来比赛,把所有的东西都打包过来了,妈妈辛苦了这么久,我觉得特别不应该。
这样的认知,比不断在孩子身边说“你要懂事”“你要感恩”,深刻得多。
太多父母,喜欢用内疚式教育,来对待孩子。
“爸妈为你付出这么多,你要对得起我们。”
“我们省吃俭用,还不是为了你,你怎么还不争气?”
让孩子内疚,从而转化为前进的动力,这是很多家长屡试不爽的招数。
从短期看,确实很快可以达到目的。
可从长远看,对良性亲子关系的建立,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。
孩子不敢拥有自己的想法,只能在讨好和顺从别人中,找到自己的价值。
谷爱凌确实是天选之女。
她漂亮、努力、聪明、爽朗……几乎一切美好的品质,都集中在她身上。
而她才18岁,还有无限可能。
普通人一生很难达到她的高度。
可别忘记了,她背后,是一个强大的母亲在支撑着她。
我们越觉得谷爱凌的家庭教育经验,就越折射出一个普遍现象: 太多父母,将自己做不到的事交给孩子,将希望压在孩子身上。
父母没有考上大学,就希望孩子出人头地。
父母没有光鲜的工作,就希望孩子努力给自己挣面子。
他们不能接受孩子平凡,哪怕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。
他们鞭策孩子成长,哪怕自己只会躺平。
这样的教育环境,能养出一个谷爱凌式的孩子吗?
在孩子成长中,有太多变数。
他们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,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个性和思想。
我们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目标,却不能替孩子做决定。
家长能做的,是引导。
孩子出生,不是带着父母未竟的愿望而来的。
他们来到世间,是体验,而非任务。
鼓励孩子拼搏,接受他们平凡,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。
正如谷妈妈说的:
最重要的是,始终保持求知欲,一生都不放弃学习。
家教很重要。